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:杨家山的老“愚公”-九游会网址

您的位置:九游会网址 党建引领 学习园地 内容详情
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:杨家山的老“愚公”
浏览:2849 时间:2015-07-01 来源:青海日报

--记一生致力于绿化荒山的老党员杨泗林

青海新闻网讯

初夏,山林。柠条炫耀着黄色的花朵,榆树舒展着嫩绿的枝条,蜜蜂在身旁嗡嗡嘤嘤地飞舞,远处传来布谷鸟高一声低一声的鸣叫,透过树枝间的空隙,对面被绿树包围的村落依稀可见。

这里是杨家山,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的一个村庄。

就在十几年前,杨家山还是一座无遮无拦被"晾"在荒山头上的村子。谈及变化,感慨之中村民们总会提到一个人--被称为杨家山"愚公"的老村党支部书记杨泗林。他们说,古有愚公移山,今有杨公绿化荒山。

杨泗林满头银发,面庞黑红,脸上总是带着微笑,毕竟是年逾八十的人了,他魁梧的身子略有些弯曲,步履也有些蹒跚。

从记事起,干旱、缺树、少绿的记忆就一直伴随着杨泗林。"小时候,连根当烧火棍的树枝都没处寻。"他回忆道。

缘自对水和绿色的向往,父亲在给几个儿子起名时,第二个字都以"水"作偏旁,第三个字都有一个"林"字。有水、有林,这就是杨家山人祖祖辈辈的梦想。愿望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,父亲怎么也想不到,他的愿望会在大儿子杨泗林手中变为现实。

羊年初夏,一场小雨悄然来到杨家山。

和每次下雨时一样,杨泗林站在家门口,静静地望着对面的山林。他总盼着下雨,一下雨,他的心整个儿会被喜悦包围--山上大大小小的树又有水"喝"了。

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思绪带回到几十年前。杨泗林17岁参加工作,因为踏实肯干,25岁时已当上了公社书记。然而在1962年,短短二十几天里,他挚爱的父亲和母亲接连离开了人世。当时,杨泗林在几百公里外的草原上工作,而家中几个弟弟妹妹尚未成年。为了肩负起拉扯弟妹的责任,杨泗林放弃公职回到杨家山,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。

当过国家干部的杨泗林见多识广,村民们有什么事总爱向他讨教。1973年,杨泗林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,从此一干就是9年。

在干旱少雨的杨家山,找水吃似乎是生活永恒的主题。"杨家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--借一袋洋芋可以不还,借一碗水必须要还。"杨泗林53岁的大女儿杨晓琴说。因为缺水,时常有驮水的牲畜从陡峭的山路上摔下去;因为缺水,山外的姑娘们不愿嫁到杨家山。

2000年,乐都县第一中学开展拉练活动。听说学生们要在干旱得出了名的杨家山住宿,一位老奶奶嘱咐孙女一定要带上足够的水。出乎意料的是,女学生发现杨家山人喝的是清澈的自来水,这让她对奶奶的人生经验产生了怀疑。

想到这件趣事,杨泗林老人的脸上就浮现出一丝微笑。带领村民们从4公里外的大山中引来自来水、把电通到村里,那是1978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做的事。在37年前的青海,把自来水通到干旱的山村里,简直就是闻所未闻的伟大创举,他和村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呢?

当时,杨泗林患有严重的胃病,一顿只吃得下一茶碗饭,病重时走路都"打摆子",村外甚至一度流传"老杨殁掉着几年了"的说法。尽管身体很差,在铺设自来水管线时,杨泗林带着村民炸山岩;拉电线杆,牲畜上不去陡坡,杨泗林就和村民们肩扛人拉,用坏了好几辆架子车……

这一年,在杨泗林和村民们的努力下,清凌凌的自来水引到了杨家山,宛如明珠般的电灯也点亮了山村的夜晚。

"林荫夹道,绿树满山,让村民们都用上电灯和自来水。"小时候,大女儿杨晓琴经常听父亲讲他的梦想。

什么是"绿荫夹道",当时杨晓琴还不懂。她只知道,家里没柴烧,路上有铅笔长的半截树枝自己也要捡回家;她只知道,村里的大妈、婶婶们外出,见到一株蒿草也会做个名"草"有主的标记,返回时必定要挖上。

杨泗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曾带领村民种下了集体林,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却被破坏殆尽。缺少燃料,村民们就挖蒿子、刨草根,杨家山的生态日益恶化,泥石流经常不期而至,最多的一次曾卷走过八匹骡马。

电灯和自来水进了村,杨泗林的梦想已实现了一半,而想让杨家山披满绿色显然要艰难得多。

"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些事情的。为了让杨家山变绿,再难我也要做。"杨泗林说。

1998年,杨泗林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荒山的合同。

1999年春,64岁的杨泗林扛着铁锨带领村民上山种树。

杨泗林的一天经常是这样度过的:早饭后,带上老伴准备的馍馍和一罐头瓶茯茶,杨泗林就出门了。中午,即便在离家只有200来米的地方种树,他也不肯回家吃饭,就地喝口茶,吃点干粮,稍事休息又接着干--他要节省时间多种几棵树。

干山头上种树,最金贵的是水。用架子车拉水浇树,给村道旁的树木专门拉引水管线、打维修井,雨夜里起身挖塄坎给树苗堵水、引水……为了让杨家山的树苗"喝"上水,杨泗林和村民们没少下工夫。

植树季节,杨泗林必定会天天推着架子车亲自种树,79岁以前一直如此。直到去年因为植树淋了雨得了场大病,这才不再亲自劳动。即便这样,到植树现场查看仍是他每天的必修功课。

杨泗林对树木呵护备至。儿女们种树伤了手他不闻不问,树苗被蹭破一点皮他会心疼不已。他不让家人往树坑里倒脏水,"父亲说,树跟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,应该受到尊重。"杨晓琴告诉我们。

日复一日全身心地绿化杨家山,杨泗林干出了不少门道。他琢磨出一种方法,大大提高了干旱山区榆树苗的成活率,连邻村的农民也来学。他发明的一种劳动工具与新疆的"坎土曼"极为相似,挖沟打埂、松土锄草、装撒肥料,用起来很是顺手。别的老人出门要拄拐杖,而杨泗林出门总是带着他的"坎土曼"。

不想让年迈的父亲种树受累,经商的二儿子杨元洲先后在西宁和县城买了楼房,接父母去享受城里的生活。但每次住上几天杨泗林就变得少言寡语。"他人在城里,心早就回到了杨家山。那些树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。"杨元洲说。

因为干旱,杨泗林和村民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村道旁种的杨树逐渐枯死。心痛之余,杨泗林又带着大家重新种下了耐旱的榆树。没钱买榆树苗,每到春天,杨泗林就会去西宁扫飘落在街道上的榆钱,带回杨家山培育成小榆树苗。在省城当干部的弟弟、儿子两家人一有空也帮杨泗林扫榆钱。一到春天,他们的阳台上总会晾满带着尘土的榆钱。

寿乐镇武装部部长金利明告诉我,因为干旱缺水,同样树龄的山区树木要比川水地区的小很多。整整一年时间,杨家山的一枚榆钱才能长成两三寸高的小苗。然而,其貌不扬的山里榆树却有着更为顽强的生命力,为了从贫瘠干旱的土地中汲取营养和水分,它们的根扎得很深很深。如今,杨泗林种下的一枚枚榆钱已在杨家山长成绿意盎然的榆树林。

树木飘落了黄叶又重新吐绿,17个春秋转瞬即逝。

年年补栽,从未间断,绿色在杨家山渐渐晕染开来。

据县林业部门勘测,十几年来,杨泗林在杨家山种植青杨、榆树、山杏760多亩。"除了老书记种的树,全村还退耕还林2000多亩,绿化面积达8000多亩!"原村党支部书记杨金有不无骄傲地说。

在杨泗林的潜移默化之下,爱树护绿在杨家山形成风气,路旁的花草树木,无论大人小孩没有人攀折。不仅如此,房前屋后、山山洼洼都被村民们种满了树。

坡绿了,水清了,郁郁葱葱的山林里生机盎然。雉鸡在此安家,狍子成为常客,野兔的粪便暴露了它的行踪……去年6月,一场大雨不期而至,相邻的山沟暴发洪水,而山林守护着的杨家山却安然无恙。

树木一天天增多,一天天长大,杨泗林也变成了耄耋老翁,但他继续扩大绿化面积,绿化杨家山的心愿却没有丝毫改变。只要一谈起树木,他的眉眼中就会泛起盈盈笑意,山山洼洼间的那些树木似乎灌注了他的精气神,在无尽地生长。

结束采访,临别时我再次回望杨泗林家门口那几棵老榆树,它们是杨泗林一回到家乡就种下的。50年来,土地越贫瘠,老榆树的根就扎得越深,如今已长得亭亭如盖。它们为村民带来了绿荫,也带来了希望。

车子渐行渐远,在我脑海中,老榆树站立着的姿态却依然清晰。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