攒劲青海话 砝码河湟音-九游会网址

您的位置:九游会网址 党建引领 学习园地 内容详情
攒劲青海话 砝码河湟音
浏览:6556 时间:2015-03-23 来源:西海都市报

在青海,有一种喝醉叫吃硬;在青海,有一种美女叫欢蛋;在青海,有一种直爽叫干散;在青海,有一种漂亮叫心疼……这则关于青海话的段子流传颇广。青海汉语方言(以下简称:青海方言)是北方方言西北片的重要组成部分,青海方言文化底蕴深厚、内容丰富、韵味十足,可以说是青海民族交融的见证。

青海话:民族交融的体现

因青海地处西北,毗邻甘肃、陕西,在历史上也曾归属于陕西、甘肃,因此青海方言与甘肃、宁夏、陕西等地的方言有许多的共同点,但青海方言在漫长的语言变化的历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,这些特点也反映出了青海方言的形成与变化。

青海民族大学教授谷晓恒在著述《青海方言俗语》中说:"青海方言的形成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逐步形成的。"

早在两万多年前,青海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。公元前61年,汉后将军赵充国在湟中地区屯田,屯田的士卒就扎根于青海。这时,青海移民主要来自于现在的关东地区,因此关东地区的语言特点是青海方言形成的早期形态。到了唐宋,特别是明清时代,当政者重视河湟地区的政务,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河湟地区,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同时,也把自己所在地的中原官话带到了这里,这些官话与当时青海土著人民的语言接触,就形成了独特的青海方言。

青海方言为了交际、交流的需要,在词汇上加进了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。"胡都"在青海方言中是一个副词,相当于普通话中"非常"一词的含义。这个词来源于土族的语言。再从语法上来说,青海话也借鉴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,比如你去地道的青海人家,主人会先给你倒上熬茶,端上馍馍,然后说:"茶喝上,馍馍吃上!"这里把名词"茶、馍馍"都放在了动词"吃"的前面,在语法上属于倒装,这就是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最明显的表现。

青海话中的古汉语遗留

青海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汇,这是青海话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。比如,西宁人常说的"德薄"就是一个古汉语。因为,古人注重德行的修养,德积累得越多就会"德厚",人的品性就高,运气就会很好;反之,不注重德的积累,就会"德薄",一个人如果"德薄"了,他就必然会走下坡路。"寻口",寻在此处念xin,意思为乞丐,这一方言最直接地体现了西宁话中古汉语存在的迹象。

历史上,大批移民来到西宁,他们自然也把方言带到了高原,因而西宁方言中存在有淮南方言。据学者考证,《金瓶梅》中的众多语言都带有淮南方言的特色。《金瓶梅》中也有青海话的痕迹。如"没廉处学家,学说也不言语"(《金瓶梅》三十五回),这里的"学说",和西宁方言中的"学说"意思相同,都是学着说,转述别人观点的意思。西门庆说:"你只要付交下一个的当人打来就是了"(《金瓶梅》二十五回),"的当"意思为能干、顶事,和西宁话是一个意思。

青海著名作家井石先生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,青海民间曲艺传统唱段《十不清》里有这么几句词儿:"埋了父葬了母黄金入库,不埋父不葬母天理不容"。看《金瓶梅》七十七回,其中也有此说:"老人家有了黄金入柜,就是一场事了,哥的大阴骘。"这话的意思很明白,就是说做儿女的只有料理好双亲的后事才算尽了孝道。但不知为啥将此称之为"黄金入库"。查资料才知道:"金柜山在扬州府南七里,山多葬地,谚云:'葬于此者,如黄金入柜',故名。"(《大明一统志》)。看来,我们好多青海人的老先人就是埋在扬州府南七里的金柜山中了。不然,我们也不会把这个曲儿唱到今天还忘不了。

幽默:青海话的特色

青海文化学者朱世奎先生多年来致力于青海方言的研究,著有《西宁方言词语汇典》《西宁方言志》等书,先生说,幽默、形象是青海话的特色。这种特色表现在不同的方面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海式幽默。

比如,两个小孩子打架了,两家的大人被找来评理。这时,一家的大人就对另一家的说了:"你的尕娃把闹的尕娃什么哈了,你什么不什么?你不什么,闹就什么了。闹什么了,你再不要什么!"

这段话中的"什么(音,方言)"发音为"十嘛",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,听起来特别有意思。

这段话用普通话来说就是:你的小孩把我的小孩打了,你管不管?你要是不管,我就打回来了。我打了他,你就不要再管了。

这里"什么"是指示代词,在每一句话里有不同的意思,不在这个语境里人听了一定不明白。这里因使用了指示代词,让语言更具幽默的意味,往往在这时候,两家人的矛盾也因这几句有趣的话而化解了。

再比如,青海农家到了收获的季节要打场(平整用来晾晒粮食的场地)。这时,往往会有几家人一起在场上干活,这时如果有一个老把式在场,有人就会询问,谁家干的活儿好,老把式的回话就特别有意思。

"尕张家的阿门个?"

"平着。"

"尕王家的俩?"

"平着平着,镜儿一般。"

说这些话的时候,还要配合着特定的语音,这样就区别出了两家的活儿干得好坏,"平着"就是一般,"平着平着,镜儿一般。"就是干得很好,像镜子一样平。这就是用叠词来形象地表现要说的主旨。

还有,就是青海人善用比喻、同音词来表达幽默、滑稽的意思。

比如说,两个老朋友打电话,一个接起电话说:"你贵姓哪?"另一个说:"不要跪不要跪,站着说。"然后两人约好10点一起喝酒,到了11点,对方才来。"阿门来迟俩?""说哈了个面包车,来了个蛋糕车,只能搭上个公交车。"

这里"贵"与"跪"同音,"蛋糕"与"耽搁"同音。本来很平常的对话,让青海人一说,幽默的意味十足。

除了老百姓的日常对话,还可以去听听青海地方曲艺。曲艺作为"以口头语言'说唱'叙述的表演艺术",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,乃是各地的方言。同样,青海地方曲艺也是依托方言发挥自己独特魅力的。

比如,青海地方曲艺《懒大嫂》《犟嘴丫头》等唱段,这些唱段语言诙谐幽默,是青海话幽默、形象的最佳代表。《懒大嫂》说的是一个懒惰的妇人家来了亲戚,给亲戚下拉面,结果亲戚吃了之后闹肚子,找来医生,医生说是拉面的问题,懒大嫂借着这件事反而夸了自己的故事。其中有唱词这样唱道:"东缸里舀油哩,西柜里挖面哩,挖上两升老豆面,我给亲戚和拉面。一调调成毡毡了,一擀擀成鞭杆,下到锅里转着哩,捞到碗里站着哩!"不能不说这里多少有夸张的成分。接着,亲戚虽然被吓着了,还是拿了最大的碗吃上了8碗半,不得不看医生。因此,懒大嫂也就有了自夸的理由。可以说,这就是青海式的幽默。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