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西宁:羊年讲述青海羊的故事-九游会网址

您的位置:九游会网址 党建引领 学习园地 内容详情
老西宁:羊年讲述青海羊的故事
浏览:7300 时间:2015-02-28 来源:西海都市报

马年驰骋而去,羊年踏蹄而来。青海的羊有多砝码(音,青海方言),你知道吗?近日,记者邀请我省著名学者、民俗专家朱世奎先生,和大家谈谈青海的羊。

羊是古羌人的图腾

青海在古代属羌戎之地,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,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,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。由于羊性情温顺,易于驯服,肉食鲜美,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,具有多种实用价值,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,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,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。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,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,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,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、最亲近、最重要、影响最大的羊,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,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,经常对之崇拜,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。后来,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,继而羊成为羌人的图腾。因羊大多为白色,所以羌人喜欢白色,认为白色是最尊贵的颜色。

吐谷浑曾向中原王朝进贡四角羊

吐谷浑时期,有个国王叫拾寅,他的臣民献给他一些头生四角的羊。拾寅认为这些羊是珍奇的异兽,就打算把这些羊进贡给中原王朝的皇帝,以示自己的诚意。吐谷浑国王之所以将羊作为贡品,献给中原王朝并非偶然,因为在中原汉文化中,羊因其有跪乳、忠信的习性,而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动物,吐谷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,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,他们对羊的崇拜中,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儒家文化的因素,我省出土的诸多以羊为造型的文物上,也能体现这种思想。

西宁毛远销海内外

西宁藏系羊所产的羊毛,毛色纯白,富有光泽,纤维质量好,远销海内外。多以西宁为集散地,因此称为"西宁毛"。

旧时,交通不便,青海各地的羊毛先用牛驼马拉运到西宁,在西宁打成羊毛包后,用小的皮筏子从湟水河顺流而下到兰州,在兰州铁桥下小皮筏子靠岸,再将6到9个小皮筏子连接起来成为大皮筏子,因此有"黄河铁桥一条线,羊皮筏子赛军舰"之说。大的羊皮筏子就顺着黄河到包头,然后再从包头用火车运到天津,或在天津织成地毯,或者出口到别处。除了羊毛,西宁的皮货也是很有名的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用羊皮做成的黑白羔皮、二毛皮皮衣是深受欢迎的地方产品,很多外地人来西宁专门买了带回去,更有不少商家专门经营这门生意。上世纪30年代前后,兰州、西安、包头、天津、上海、武汉、广州等地都有西宁和外地商贾设庄专营西宁皮货。这种状况,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那时,每年运用骡马骆驼驮运和水路运输,发往上述地区的成套皮货约30000件。外国商人直接从西宁、兰州、包头收购的西宁皮货,运往国外的还不包括在内。

方言中的(羊居)(羊吕)为古语

羊有山羊和绵羊。在西宁方言中,山羊被称作"(羊居)(羊吕) "。"(羊居)(羊吕)一词,"朱世奎先生说,"我曾在许多古代典籍中看到过这个词,这是古人对山羊的叫法,在西宁方言中发现这个词,可以说是古语在西宁方言中的遗留。"山羊的胆子比较大,常常走在羊群的前面,因此,青海人常说"你是个领头的",意思是这个人是领头羊。在青海乐都、循化一带,也称山羊为古录。古录一词,在隋朝初期人侯白的《启颜录》"嘲诮"篇出现,"千具古录皮,唯裁一量袜"。这两句话的大体意思是,从千张羊皮中裁出一双袜子。

另外,青海俗语中也有与羊有关的。

比如,"羊肺肺压不到锅底里",西宁古为边地,生活习惯虽属中原格局,但有与牧区相近之便,所以西宁人也多食肉。以前,西宁有一种食羊肺的习惯。但羊肺煮起来很麻烦,因为它不沉底,老是浮在水面上。于是,西宁人便将这话引申为做事不踏实的情况。还有,"啊一个羊的嘴底下,有一把草俩",意思是不要抱怨命运,每只羊都有草,吃不吃是你自己的事。

"花儿"里的年

青海有句民谚:"下去陕西

网站地图